[成功评奖查询系统]
首页 » 课题文章交流 » 一例学生心理问题带给我的几点启示
一例学生心理问题带给我的几点启示
发布日期:[17年前 (2007-06-10)]浏览次数:[3872]
一例学生心理问题带给我的几点启示
太原市实验中学    任铎锋
     前不久,高二某班一位女同学走进了我的办公室,一脸的忧郁告诉我,这位同学遇到了苦恼的事情。“老师,我最近出事了!”一句话把我吓了一跳。我连忙请同学坐下来,倒了一杯水给她,“不着急,慢慢讲。”“从昨天上午的政治课上,我忽然发现自己学不进去了,开始听不进去课了。”我首先及时肯定了同学的这种自我观察意识,同时提出了问题“你怎么判断自己学不进去了呢?”“发现自己对课本上的文字读起来不连贯了,总是逐字逐句的顿在那里,并且总思考这个词的来历,总要一步一步往前推导,我以前不是这样的。结果下午发现在别的课上也是这样了。”……经过仔细的了解,我发现该女生已经处于极度不信任自己的状态,并且有明显的自我强迫的思维活动。在交谈中,我了解到这位女生原来是高二实验班的学生,成绩不错,分文理时,因为实验班肯定是理班,而自己选择了文科于是离开了自己认为非常好的实验班,进入了另外一个班级里,近一年的里,虽然自己的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可是和新环境总有一些格格不入。同时我还了解到该女生平时对自己的要求就非常严格,性格上是个完美主义者,不允许自己犯错误。这种过度的严格要求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变成了压力。通过多次深入交谈我发现考试焦虑的背后还有着其他原因:这个女生还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她认为自己的家庭不如别人,拼命努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掩盖这一点;而且认知存在问题,看问题总是消极的,首先想到的是不好的结果,也是不自信的表现;这些原因又导致她自己认为没有快乐存在。
     针对上面的原因,我在面对面咨询的同时,给她布置了家庭作业——记“思维活动日记”,进行自我质辩。让其树立自信。持续了一周后,该生认为自己有些思想真的没有必要,比如一个公式拿来直接用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去推导。自我思维强迫意识得到了缓解,可是她还是坚持说自己不快乐,平时聊别的话题时她很快乐,只要我一问到“某某同学,今天心情挺好吧”,她立即就晴转多云,“还是那样”,我发现她不会去享受自己的快乐心情,于是又布置她记“快乐日记”,寻找自己的快乐心情,进而巩固自信,调整自己的认知。通过两周多的调整,她逐渐恢复了原状。
    实际上这个案例只是一个缩影,现在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太普遍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只关注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家长们根本没有把孩子的心理问题当回事,以致于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时,家长和老师都把它按德育教育来进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 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曾宣布了他对全国中学生的多年调查结果,称有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一是学习压力感。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一听说考试等,心里就紧张。二是偏执。偏于固执,总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自以为是。三是敌对。经常与人抬杠;或者有打人冲动。四是人际关系敏感。与人相处,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不喜欢我;和异性在一起,非常不自在,说话脸红。五是抑郁。精神苦闷、低落,闷闷不乐。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整日没精打采。六是焦虑。心里烦躁,总觉着有什么事。七是自我强迫现象,明知没必要做还要做。八是适应不良。对学校的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九是情绪不稳定,忽高忽低。十是心理不平衡性。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而感到不平。其中,学习压力感,是当前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现代医学越来越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必须将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生教育的一个工作来抓紧抓好。
    2. 莫把德育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学生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以把学生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德育旨在使个体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具有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等等,而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促进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即培养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但它们的内容、实施方法及其理论依据是有区别的。万不能把心理教育德育化或者把德育教育心理化,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
     3.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家长的注意。
    针对案例中这位女同学的情况,我尝试想让她的家长知道,但几次提出要和家长沟通一下,都被这位同学拒绝,理由是“没有用,他们不懂”,可喜的是这位同学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这种不正常的思维是心理问题,所以及时找老师求助,考虑到该生有较强的自制力,最后我选择了尊重学生的意愿。同时也带给我深深的思考,为什么孩子说没有用呢? 
     我曾经就心理方面的一些话题采访过一些学生家长,当被问及是否注意到自己孩子的心理问题时,有很多家长很愤怒,大概认为这个问题带有人格侮辱的味道;只有少数家长表示平时想过这个问题,但没有足够重视;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这根本不是问题。看来我们的家长对心理问题不是一般的无知。专家指出,一般而言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问题,中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也是十分常见的,但却往往被忽视。中学阶段也是最容易矫正心理问题的时期。所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4.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着实抓起来。
     2002年8月5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是指导和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纲领性文件。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全体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落实。但是在很多学校并没有真正落实下去,心理咨询室成了摆设,心理健康教育成了空话,人们忽视了孩子的心灵成长,也导致了许多社会现象的发生。 同时,因为学校没有相应的设备,当有些学生的确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时,需要走进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可是在社会上的一些心理工作室进行咨询要很大一笔费用,这是学生们承担不起的,以致于一些学生只能靠自己慢慢调节。
    就在这位女同学的心理问题得到缓解的同时,又有一位男同学走进了我的办公室,因为他有强迫计算的行为。每次面对这些无助的学生时,我总能感觉到自己的责任,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些无助的学生。
 
 
 
编辑:中国学校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