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评奖查询系统]
首页 » 课题文章交流 »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培养形成的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培养形成的
发布日期:[17年前 (2007-06-07)]浏览次数:[4005]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培养形成的
                  泗阳县来安初级中学                         李树林
     人类整体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素质,智性素质,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类素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素质的整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能想象。”这表明心理素质为生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发展提供必要的心理基础。人的智性、品德、价值、审美的形成和发展中,无不渗透着人的心理的发展。因此,今天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促进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这不仅仅是防止心理疾病,保证心理健康,也不仅仅是某些方面心理品质的培养,而是培养训练人的整体的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人的心理潜能,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寓心理教育于教育的全过程,把心理教育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和学科教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和学校的各项活动有机结合,不仅是提高心理素质的需要,更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
    心理因素,即个体自己的主观因素,包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需要与动机、对待挫折的态度等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其切入点是:加强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加强情感教育,养成良好的情绪自制力、情感品质、社会情操;加强性心理教育,从科学的角度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解除“困惑”,对性问题有一种正确的科学态度;加强人际关系的指导,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态度,克服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增强人际关系知觉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交往水平;培养健全的性格,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自己、他人、集体,养成良好的性格、情绪、意志和理智品质,矫正性格上的不良品质;注意耐挫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确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挫折观,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锻炼意志,增强毅力,表达情感,控制激情,逐步形成锐意进取的精神;加强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些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以适应迅疾变化的社会生活,保证心理健康,使学生掌握自我心理修养的内容和方法。这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职责和任务。
     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呼唤着我们教育工作者,通过系统的心理知识教育,使学生的心理发展成为一个“自觉”和自为的过程,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进入青春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也是心理品质发展的关键期,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更显急迫和重要。但仅此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把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贯穿于整个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寓心理教育于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把心理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把培养和锻炼良好的心理活动和学校的各项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这种相互的联系、结合、渗透,相得益彰,才能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经常的、不断的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我们的研究,就是要找到这种联系、结合、渗透的方法、途径和技巧,以达到心理素质和智性素质同时提高的双赢的效果。我相信,在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的领导下,在各位专家老师的亲切指导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通过我们的努力,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编辑:中国学校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