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评奖查询系统]
首页 » 学校德育实践 » 李亚平:系统论与中小学德育实践
李亚平:系统论与中小学德育实践
发布日期:[14年前 (2010-06-18)]浏览次数:[2677]

                   为21世纪学校德育注入生命的活力
                       (2009年12月12日在北大百年讲堂)
                   中国伦理学会德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学校教育网       总编     李亚平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这再一次明确了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和学校育人的任务。近几年,学校德育工作虽然得到了改进和加强, 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如何实现学校德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还需要继续实践探索, 外电媒体预测: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将领跑世界。我们学校的青少年将来成为领跑世界的中国人,他们的素质能够胜任吗?那么学校德育如何突破三性难题,培养素质全面的未来中国人是当务之急!
21世纪呼唤为学校德育注入生命的活力:
一、学校德育呼唤校长行动引领
1、校长是学校德育的灵魂
教育部新课程体系规定:“……以德育为灵魂,……努力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无疑给新课程下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定位起了指导性的作用,从而更强调突出了在新课改中德育工作地位的重要性,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和灵魂地位。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旗帜,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德育的引领人。不管我们的教育理念如何变,不管我们的教育体制如何改,校长在学校中的作用都会有增无减。因此,校长对德育重视不重视,直接影响到学校对德育重视不重视,校长抓德育的力度大不大,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力度大不大,校长能不能成为兼具真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人,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加强德育工作,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就是抓校长。只有校长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将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号工程和头等大事,德育工作才会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中高考中的学生德育不可忽视
2、学校德育靠校长行动引领
校长行动引领德育应该是:校长是德育第一责任人;校长组织教师全员参与德育;校长落实各学科渗透德育的方案;校长在学科教师的年终考核中将德育工作的 参与度作为评优的钢性指标;校长本人的年终考核中德育是重要内容和评优的必须条件,德育不到位,上级可罢免校长。
二、学校德育呼唤融入积极心理
1、为什么融入积极心理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如何面对激烈的考试升学、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一个突出问题,学校当前出现的突发严重事件一次次敲响警钟,呼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自己价值的唯一取向,一但考试授挫折,情绪消沉,看不到自己以前取得好成绩和其他方面的优势,没有调整自己心理,甚至在沉重的心理压力下走向绝望之路。考试成绩为唯一价值取向是座山,重压学生心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师、班主任不懂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的工作方法造成学生心理的伤害。据媒体和百度(网)百科介绍,2010年4月6日,河南洛阳孟津西霞院初中初一学生雷梦佳,与另一个女同学打架。班主任组织全体同学投票,结果大部分同学投票将雷梦佳带走。4月7日,雷梦佳在学校附近黄河渠边的青石板上留下三句遗言,随后投渠[FS:PAGE]自尽。班主任的简单的、所谓民主的工作行为使学生的脆弱心理走向崩溃。因此,学校德育面向激烈竞争的 21世纪,必须把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德育内容之中。
2、什么是积极心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世纪之交,西方掀起的积极心理学运动,很快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心理学革命。这场革命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和研究范式的转变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积极心理学运动发起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认为:“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 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光明面、人的优点与价值,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学校德育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德育内容中,这将为中国学校德育注入生机活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从积极的视角,以积极的价值取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塑造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乐观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学生健康心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关注学生问题转向关注每个学生优秀品质,将这些优秀品质变成促进他们幸福生活的动力。让全体学生快乐,个别学生问题得到解决。
学校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三个转变:转变心理咨询和精神医学治疗的单一模式为强化生命教育的综合预防模式;转变学校心理教育单一取向为积极整体心理教育取向;转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单一途径方法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方法。

三、学校德育呼唤阳光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教师应该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拥有阳光的心理,让每个学生成为健康、快乐的阳光少年。为什么有的学生觉得课堂上有乐趣,但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有厌学情绪呢? 我一次到中学听课,一位高中二年级女生下课后,带着很难受的心情向我倾诉:“李老师,我今天上数学课特别难受。”“什么事?”“老师提问我一个问题,有三种方式解答,我正在想用哪种方法更好,但老师不容我想一想,以为我不会,就让我坐下,让另一位同学回答了、表扬了另一位同学。我越想越难受,我明明快想出来了。”在课堂上,教师就这样一个小小的行为,竟给这位女生带来心理上的伤害。其实,我们教师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有时候一定的等待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等待也是一种教育。学校德育进入课堂教师要明确四点:
1、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
日常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首先因为学生的喜、怒、哀、乐大部分发生在课堂上,课堂教学的氛围是德育的一个情境;其次,课堂教学的过程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探索的时空;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很大。教师评价忽视第一个同学的感受 、指责性语言都会形成心理伤害。
2、课堂教学中德育要把握“四度”
长度:即在有限的可用时间内设计课堂的智商与情商活动的实用时间;宽度,即教师为每个学生服务,也就是在课堂中力争满足每个学生的合理需求,培养学生的阳光心理;高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适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要寻找适合自己的,以适合自己就是好的为心理保健的目标。
3、课堂教学要有阳光心理的“三声”
要有“笑声”,教师不管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都要微笑进课堂。师生心理和谐,培养学生阳光心理。
要有 “赞美声”,让学生接受[FS:PAGE]良好思想情操的熏陶,树立学习榜样。如讲孔子《论语》比较枯燥,教师设计提问:联合国公布全世界十位伟大思想家,你们知道排第一位的是谁?啊、是中国古代的孔子、、、学生知道后一片“赞美声”,激发学习兴趣。
要有“惊讶声”,一位物理老师讲“热辐射”课时说:1903年,在南极探险的高斯号轮船被冰层封路,挖、炸、锯、砍等武力都使尽,结果冰层仍巍然不动,船长想起富兰克林实验日记,于是让船员把煤灰和锅炉烟道黑灰铺在冰层上,阳光照来,冰竟然奇迹般的融化了,煤灰和锅炉烟道黑灰为什么有这般神奇之功呢?学生一片“惊讶声”,进入探索科学奥秘境界。
               。
四、学校德育呼唤系统整体合力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整体性、综合性,最注重的也是系统的整体效益。这就给予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德育是一个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因素众多、功能综合、目标多样的大系统,我们在抓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就不能仅仅重视各个要素的作用,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整体效益上。 要坚持系统整体性观点,构建德育体系框架;要根据系统的有序性要求,形成德育的层次系列;要掌握系统的相关性原则,集结德育的内外合力。
    系统论还告诉我们,系统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正是由于这种联系,才构成了系统的有机整体,由于这种作用,才推动了系统的发展。根据这一相关性原理,在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正确处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把局部功能化为整体功能,还要正确处理要素与要素的关系,使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同步协调发展。  社区环境是影响德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 WTO 为经济的振兴和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广泛的舞台,展示了美好的前景。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对我们德育工作是一个挑战,特别是众多网巴上的黄色、负面的东西不容忽视,青少年易于接受形形色色错误思潮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这就为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
    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有许多相关因素,因此,要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我们必须坚定抓好和因素之间的协调和互动,真正形成合力。
1、切实加强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制定德育整体规划。要把学校德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标纳入街道、社区工作的考核内容,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结合“十二五”规划,把社区学校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之中,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学校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涉及方方面面,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共同做好这项工作。文明办要加强协调,了解情况,掌握进度,做好督查。教育、民政、建设等部门要发挥在工作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活动场所建设等方面的优势,为学校青少年在社区德育活动开展创造条件。
形成德育整体管理。以社区教育组织为纽带,将学校德育管理的时空范围扩展到社区,基本形成了中小德育管理的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第一,按纵向分层,强化内外结合的德育管理体制。政府、教委(街道)、学校(居委会)三级德育管理领导小组,加强了德育管理各方力量的配合与协调,为促进工作落实和推进德育社会化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三级管理体制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把外部力量结合起来,形成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序列。特别是德育领导小组中各成员单位都有具体的德育分工管理职能,真正体现全社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而不流于过去的那种各单位挂名的空洞形成。
   构建德育整体目标。德育的总体目标要统一制定,一以贯之,以保证整[FS:PAGE]个德育过程中要素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各教育阶段的具体目标的高低,德育内容的深浅和侧重点,德育途径和方法的选择,德育管理方式的运用,要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和理解接受能力的不同,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螺旋式上升,以保证各个阶段德育工作的层次性和渐进性,各个阶段都要有德育整体意识,总揽全局,加强相邻阶段的衔接,防止简单重复或脱节,以便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不断提高德育的整体效果。

 2、建立社区德育,强化互动机制
    德育工作打破学校单一封闭模式,注重学校与社区的配合,协调和充分沟通,转变社区教育视角,达成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共识,强化政府的组织协调功能,建立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全程全方位全区域的育人机制,具体为:
    互建互派:政府在街道增设教育科,选派学校优秀校级干部到街办任教育科长,履行社区教育职责,协调辖区内学校与街道的关系,组织辖区内日常社区教育的具体管理工作。组织学校协助街道办好居民学校和家长学校,选派优秀教师为社区居民开设包括时事政治、法律法规、人口理论、防病保健等系列讲座。社区企事业单位、街道办事处为学生建立了一批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以及青少年之家等,同时派素质较高的干部、老工人、解放军指战员、公安干警到点上开展辅导活动。“互建互派”已成为德育向社区推进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和策略。目前北京、浙江等许多城市都建立了政府、教委和街道、学校三级社区教育组织,向街办派出了教育科长,建成社区教育基地、聘请校外辅导员 ,建立了家长学校,编写《家长学校教程》。
    互参互管:社区成员、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可以建立校董会、家长协会或家长评估委员会等机构。社区成员尤其是家长通过这些机构积极参加学校活动,积极参与学校德育管理。学校也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参与商讨辖区的大政方针,提出提高居民素质的合理化建议,并建立红领巾和共青团监督岗,管好门前一条街,“互参互管”对于家长了解学校、参与管理以及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区精神环境可以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互帮互助:社区成员、企事业单位发挥自己的经济优势,向学校提供财物支持。学校也可利用自己的场地优势、师资优势、设备优势为社区服务。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优化了社区育人环境,提高了德育实效,促进了青少年素质的全面提高。
    3、净化学校德育社会环境,加强综合治理。
呼吁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公安、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对社区文化环境的治理。当前特别要不断清除网络上的黄色暴力游戏,淫秽光碟录像和不健康书籍、创作更多的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文化艺术作品,为学校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要报道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进展情况,宣传典型经验,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
4、以活动场所为依托,构建社区德育阵地。
贯彻经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的意见》,严格执行这一强制性规定,在新建居民小区时,必须配套建设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可参考杭州、宁波等城市规定,按照每百户30平方米的标准配置社区活动场所。
5、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增强社区德育力量。
抓好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着力建设一支来源多样、素质较高、责任心强、懂得社区教育规律、专兼职结合的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队伍。一要继续推进教师下社区。 二要积极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三要充分发挥“五老”队伍作用。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FS:PAGE]师、老模范等“五老”队伍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力量。 第五,以开展活动为载体,拓宽社区德育渠道。要精心设计与学校课堂德育活动有区别的,富有社区特色、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活动载体,共青团、妇联、关工委、少工委、科协等有关群众团体,要充分发挥群众基础广泛、组织网络健全、工作方式灵活的优势,突出自身特色,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体的各种社区德育活动,努力形成一批主题鲜明的名牌活动项目。第六,建立社区与学校、家庭工作协调制度。建议各地城区、街道要逐步成立由党政领导负责、各有关部门人员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加强对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统筹和指导。社区要成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协调组织,吸收社区工作者、辖区内学校领导、学生家长以及热心未成年人工作的居民参加,定期沟通情况,研究工作,组织活动,实现学校、社区、家庭三者之间的互动。在寒暑假期间,可以实行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向中小学生发放“社区活动联系卡”,学生持卡向社区报到,社区认真记录学生参加社区活动的情况,定期反馈给学校,密切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促进学校教育同社区教育的有效衔接。要探讨建立中小学生德育综合评价体系。把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情况作为考评学生品德操行的重要内容,改变单一的课堂评价模式,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方统一的评价体系,保持教育的一致性,真正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的德育工作合力。